×

搜索

搜索站內資源

马来西亚一名高富帅,宁愿不要81亿美元,也要出家为僧

早在两千多年前,释迦牟尼贵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太子时,因追求人生真谛而放弃功名富贵出家成道,创立佛教成为众生导师。他的这种澹泊明志的精神让人佩服至极。

往古来今,淡泊名利,视钱财乃身在之物的也大有人在,如古代陶渊明、周敦颐、王冕、范仲淹,现代何宝生、刘景崇、蔡志忠等人,他们都不看重物资生活,对所谓的功名利禄也不向往。

在马来西亚,一名叫阿姜斯里潘诺的富商子弟同样重走释迦牟尼之路,他父亲安南达克里斯南是马来西亚知名的富商,家族企业涉及通讯、媒体、石油、地产等多种领域。阿姜斯里潘诺在出家时,父亲坐拥81亿美元资产,即使家族拥有庞大的资产,也留不住他追求真理的决心。

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,阿姜斯里潘诺原本有享受不尽的物资生活,住别墅,开豪车,美女成群,想要的应有尽有,他为何要出家为僧,甘愿去过这种佛门的苦修生活呢?

阿姜斯里潘诺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富有家庭,自幼衣食无忧,接受过高等教育。由于他是家中的独生子,父母很重视培养他成为企业接班人,小小年纪勤奋刻苦,成绩优异,大学毕业后曾到英国留学,回国便在一家单位从事新闻工作。

按理说,阿姜斯里潘诺即使不用去外面工作,也能继承家业,这辈子也不需要为生活而发愁。也许是早年接受过严格的思想教育,导致他在生活上比较独立,他不想依靠父母,什么事都想自己把控。

随着时间的流逝,阿姜斯里潘诺觉得生活越过越觉得乏味,从表面上看,他什么都不缺,可是他的内心里总是得不到满足,加上工作上的各种压力,他缺少了以往的活力,每天心事重重,非常的苦恼。

直到有一天,他听到母亲说佛门是修心净地,佛法的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丝,因此心生向往,想体验一下佛门的生活。好在阿姜斯里潘诺的母亲是泰国人,泰国是佛教圣地,全国信佛人士百分之九十以上,他的母亲也是一位佛教徒,长年受佛学智慧的影响。

有一天,阿姜斯里潘诺随母亲回泰国看望外公外婆,顺便想体验一下十四天的短期出家生活。谁知这一去,阿姜斯里潘诺的人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他跟着泰国的僧侣在一处丛林中修行,每天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”,出家生活虽然很清贫,但在佛法的启发下领悟颇深,清净自在的生活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。

十四天的出家体验虽然不长,但对于阿姜斯里潘诺来说,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必修课。透过佛法的智慧,僧人的庄严威仪,经声佛号的召唤,他最终慢慢地发现,自己想要的东西都在佛教之中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决定留下来追随着释迦牟尼的脚步。

父亲安南达克里斯南知道儿子出家的消息后坚决反对,他三番五次的要求阿姜斯里潘诺还俗,让他回来继承家业,可是阿姜斯里潘诺并不为之所动摇,而是坚定了向佛的意志。父亲伤心难过,想不到81亿美元也留不住儿子出家修道的心。

阿姜斯里潘诺出家初期一直在泰国寺院修行,他勤劳能干,悟性高强,深受僧众所喜爱。不过,他为人低调,从不张扬自己,别人只知道他是国外来的,并不知道他是家境殷实的富二代。阿姜斯里潘诺认为,谦虚做人,主动为众生做事才是出家人的本分,至于俗家的事情,根本没有什么可骄傲的。

虽然阿姜斯里潘诺在泰国出家,但父子俩还是互相牵挂着对方,安南达克里斯南有时会飞到泰国看望儿子,看到儿子一日三餐食不果腹,日子艰辛,内心十分心酸。后来他考虑到自己的事业繁忙,没有多余的时间和儿子见面,他最终出巨资在槟州买下一座寺院供儿子修行,以此给儿子提供更好的修行空间。

出家不到几年时间,阿姜斯里潘诺便拥有较高的佛学造诣,他秉持佛制修行方针弘化一方,深得广大信众所爱戴。2015年,阿姜斯里潘诺和同修到家乡参加佛事法会,期间曾有人认出他,人们才得知富豪的儿子已经出家了,阿姜斯里潘诺出家一事便在当地引起众人的关注。

如今,阿姜斯里潘诺凭靠自身的修行和弘法经历已响彻一方,每天主动上门向他请教佛法的人络绎不绝,同时他也荣升为达罕修道院的住持。多年来,阿姜斯里潘诺在佛门的修持已经略具成效,他可能不会还俗了,他将继续为佛教事业的发展书写新的篇章。

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