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新冠疫情暴发后,为促进经济恢复发展,新加坡政府实施了在就业、金融方面对企业的一系列帮扶措施,同时也兼顾对特定行业的重点资金支援,进而又面向中长期实施市场开拓措施。
新加坡疫情发展到今天,每日的确诊人数得到了比较稳定的控制。
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加坡抗疫这半年里, 数不清的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首先是新加坡 政府将多年来积攒的财政储备都拿了出来,通过不断拨款来维持新加坡社会的正常运转。截止目前,新加坡政府推出的4个抗疫预算案总拨款额累计929亿新元(约合4645亿人民币),约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20%。
我们也看到了无数 医生护士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,救死扶伤,是他们的努力让新加坡新冠疫情的死亡率保持在0.4‰这样一个超低的水平。
我们也看见了在时间紧人力不足、原材料采购困难、施工人员须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情况下,中国交建项目组用3天在新加坡建了一座方舱医院。
我们还看到了包括以中国为首的 国际援助,向新加坡捐赠紧缺的N95和医用口罩,捐款给新加坡外籍劳工中心,来帮助帮助解决疫情隔离期间外籍劳工的生活需求。
但是,真正支撑新加坡挺过来的力量,我们没有看到的还有很多……
那就是那些平凡的新加坡人民为抗疫做出的贡献。
歌颂大企业大富豪善举的报道有很多,但是聚焦平凡人的故事很少。但如果没有这些新加坡民众之间自发的守望相助,我们应该很难走到今天。
因为比经济寒冬更怕的是「人心的寒冬」,是这些普通人守护住了这片曾经充满友善的土地。
所以如今,我们希望新加坡的这一面,可以被看到。
01. 那些不为人知,为客工的付出
疫情肆虐,病魔无情,却激发了人们守望相助的精神。
新加坡本地老字号制衣厂CYC从今年4月发起口罩捐赠计划,放下裁缝业务改做布制口罩, 截止目前一共为本地客工制作了30万个口罩。
4月份,公司总经理张露芬就表示:
「我们有足够的设备,一间平时用来制作企业制服的大型裁剪室,方便我们剪裁大量布料。我们前几个星期就已开始设计和测试不同口罩款式,现在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人手不足。」
为提高生产效率,公司也将每一个口罩所需的材料如布匹、鼻梁固定条和塑胶绑带事先分装好。
口罩制作完毕后,他们便打包装箱,送至外籍劳工中心派发给客工。
她透露,每名职员一天平均可制作40个口罩,但由于生产需求量巨大,公司必须号召公众帮忙。所以他们公开招募了许多能够缝制口罩的义工。
这些义工中,甚至 有一位 71岁高龄患有乳腺癌的老奶奶,即使自己都在与病魔艰难搏斗,也坚持着为客工、为新加坡抗疫贡献自己一份力量。
李奶奶(71岁)是在2015年确诊患有乳腺癌,原以为已经战胜了病魔,却在去年9月被诊断复发,现在每周都得到医院接受化疗。